公益热线:022-83699036
邮   箱: tianjintly@sina.com
第四届中国•天津诗歌节颁奖朗诵大会举行 繁荣诗歌文化 培养诗歌新人
津云     2019-11-18
巍巍中华,赞歌唱响。11月16日,在秀丽的滨海新区博龙湖畔,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天津文学界的一件盛事——“渤龙杯”第四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颁奖朗诵大会。此次诗歌节吸引了诗人、农民、打工者、学者、公务员、学生、教授等不同行业众多人群的瞩目,他们将潺潺心声化作抑扬顿挫的优美诗句,由封封笺纸寄来,记录着他们对于祖国的深情,歌咏出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。组委会最终评选出12首获奖作品,而一等奖获奖者花落一位天津“草根诗人”。

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是历尽千年歌咏不息的载体。两年一届的中国·天津诗歌节至今共举办了四届,经过多年发展,诗歌节已然成为我市一项辐射全国、影响广泛的重要文化活动。本届诗歌节共收到近2万首诗歌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,来搞之踊跃、题材至丰富、年龄跨度之大,充分彰显了我国诗脉源源不绝的盛象。在诗歌节颁奖朗诵大会上,组委会共评选出12首获奖作品。其中一等奖一名,二等奖二名,三等奖三名,优秀奖六名,获奖者分别来自天津、北京、重庆、浙江、湖南、江苏、河南、山东、内蒙古等省市。


抒写时代篇章,唱响爱国赞歌。在获奖作品颁奖仪式后,朗诵演出拉开帷幕。两次参加中国天津诗歌节的著名作家、编剧、诗人黄亚洲先生首先“开嗓”,以气势磅礴的洪亮声音朗诵了他本次诗歌节获得二等奖的作品《大同蓝》。作品执守于崇高,视野宏阔,显示出强烈的智性特征和正能量。黄亚洲说,这是他去年到大同同媒集团采风时有感而发激动写下的。以往走过煤矿附近都要洗上两天眼鼻才能干净的大同矿场,如今工人下矿归来,围在脖子上的白手巾依旧洁净如新。“我国越来越注重人民健康,科技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以煤矿周围居住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本,我看到这一变化后太惊喜了。煤都变成了‘大同蓝’”。


诗歌是超越时空的艺术,它纵横古今情意相通。一首由天津音乐学院带来的琵琶古筝版《春江花月夜》,将在场人们的思绪从山西大同拉到了唐朝的水天一色之中,看“海上明月共潮生”。一幅幽美邈远、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,让现场观众沉浸在深沉、寥廓、宁静的境界中。

诗歌是人们情感的抒发,它贯穿中西情思相同。美国女诗人麦琪·史密斯自己的诗作《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八日》道出了所有人对于自我的哲思。“如果时间是一个整体,那么那天下午的那么一个短暂时刻,你就是这个世界那个最新的人,你是世界上最空的那尊容器……”。


诗歌是心声的凝结,是感恩话语的浓烈表达。长江、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,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,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诗人。天津诗人张彤朗诵了她的二等奖获奖作品《大河之声》。“大河啊,你是如何让我柔软的,唤我一声儿啊,就把最热的泪还你……”,这是张彤为了庆祝建国70周年而创作的诗歌。她说,长江、黄河、海河是她心中的三条大河,国家、社会、个人是她心中牵挂的三件大事,她要热爱祖国,扎根社会,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。


诗歌是不同语言的调子,却可唱出“爱”这同一首歌。爱尔兰语是一种古老的凯尔特语言,在世界的应用范围很小,仅有几万人在使用。爱尔兰诗人约翰·栗迪先生用母语朗诵自己的诗作《加拉帕加的光——纪念安·马奎尔》,台下观众们聆听得如痴如醉。

诗歌文化包容万千,具有深度的思想张力和艺术融合性。本届诗歌节的一大亮点就是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借鉴和融合。在朗诵演出的最后,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著名张派青衣演员、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赵秀君,表演了毛泽东创作的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,用京剧与诗词艺术的融合致敬祖国,国粹技艺与诗歌文化的融合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顶级魅力,引得台下观众叫好连连掌声阵阵。



此次中国天津诗歌节一等奖获得者、被称为“草根诗人”的王志刚已参加过三次天津诗歌节,前两次均获得了二等奖,此次组委会能颁发给他一等奖这令其喜出望外。王志刚介绍,他是工地上的一名水电工,10年前的一天,工地上兄弟姐妹劳作的场景突然变成抑扬顿挫的话语在脑中盘旋:“写我们的双手,比巧匠更灵巧一点。写我们的热血,比沸腾更高出一度。写我们的青春,比灿烂更炫目一些。写我们的望眼,比湛蓝更清澈一分。”于是,他开始作诗,一写就是十年。他说:“我想把普通打工者的故事和奋斗精神呈现给读者。”

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、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、中国改革先锋代表作家蒋子龙表示,能有一个诗歌节,让广大诗歌爱好者都来作诗、朗诵诗、谈论诗,这是个很棒的事。这次组委会能征集到2万首诗文,仅天津就有2000多首诗,可见天津市的诗歌创作基础有多么雄厚,写诗的人很多。此次诗歌节可谓“花色齐全”,有农民、打工者、诗人、学者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写诗者,他们在自己节日里一同接受检阅,今天是天津文学界值得高兴的日子。


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、中国天津诗歌节组委会主任乔富源表示:“一辈子坚持下来的事情就是诗歌,爱诗写诗。中国人血液中就流淌着诗歌的因子,它在我的血液里是澎湃的。要告诉年轻人的是,与诗歌结缘是人生之幸事,要诗意人生。接下来,中国天津诗歌节还将继续办下去,繁荣诗歌文化,培养诗歌新人,我会尽好一个老者的绵薄之力,让诗歌节真正成为天津的一张文化名片。”(津云新闻记者 李佳萌 摄影 马成)

媒体连接:
https://www.app.tjyun.com/share/app/ve/app/newswebshares.html?_from=&_l=0&newsId=037795592&sourceAppId=93325d7d-5716-4bd2-8ad4-ecd1c89a0702&appId=1b8b3255-58d4-4ba7-b0f7-9d136547eb38&shareData=null&random=51950301-372d-4493-8aed-dfa61216bbe1&_c=2
友情链接
中国宋庆龄基金会  |   上海增爱基金会  |   壹基金  |   中华文化促进会  |  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  |   阳光文化基金会  |  
版权所有:天津桃李源文化基金会     Copyright © 2010 - 2013 TJTLY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公益热线:022-83699036    E_mail:tianjintly@sina.com     津ICP备11007150号       技术支持:App